楊昆(右)與村民在葡萄園裡。本報記者 徐典波 攝
  本報記者 王晴
  通訊員 朱蒲洲 蔣恆意
  簇新的大棚連綿1000多畝,棚里鮮嫩的蔬菜長勢旺盛。
  7月7日下午,岳陽市君山區錢糧湖鎮馬頸河村的村道上,忙碌的人們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向他們走來。村民趙兵輝走出大棚,第一眼就看到了區委書記楊昆。楊昆快走兩步,上前握住趙兵輝的手:“區里引導你們把土地流轉給泰和集團,你們感覺‘吃虧’沒有?”
  “沒有沒有!以前我們兩口子種18畝地,操心費力不說,一年下來,能凈賺3萬元就不錯了。現在把土地交給‘泰和’,除了每畝800元保底分紅不算,光照看一個大棚一年1.2萬元的工資,我和老伴照看4個棚,工資就接近5萬元呢。”趙兵輝高興地告訴楊昆。
  “只要你們收入有增長,就說明我們的路子沒有錯。”儘管天氣炎熱,汗已濕透衣服,楊昆依然興奮地在田間小路上邊走邊看。
  君山區耕地資源豐富,但如何讓這些耕地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主渠道,一直是楊昆等君山區的決策者們苦苦思索的問題。馬頸河村是他們探索的起點,湖南泰和(集團)股份有限公司出資,農民拿土地入股,一起開發現代農業。目前,該村已有90%以上村民自願流轉土地。據初步測算,村民收入增幅將達40%以上。
  來到一處葡萄園,68歲的李世美大媽正在清果疏枝。楊昆彎腰靠近,一邊向大媽請教技術,一邊和她攀談。
  “種葡萄效益怎麼樣?”
  “一畝可搞到3萬多塊呢。”
  “效益這麼好,為什麼不多搞點?”
  “離城裡太遠了,銷不動。”李世美見楊昆認真地聽著,停下手中活計說,“再說,我們的村道太窄,一般車輛進出也有困難。”
  “村道的問題我們一定想辦法解決。葡萄銷路的問題,鎮、村幹部也要幫助多想想辦法。”楊昆對在場的鎮、村幹部說,“搞農業結構調整,就要多聽聽農民的意見,不能主觀臆斷。種葡萄確實賺錢,但在這裡大面積推廣卻不現實,因為銷售成問題。所以作為基層幹部,我們要切記一條:農業結構無論怎麼調,核心必須是讓農民受益,而絕不能讓農民擔風險。”  (原標題:“搞農業結構調整,要多聽農民意見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v68rvkn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